Pages

梅里雪山外轉山線路

Day 1  香格里拉——飛來寺
12時許到達香格里拉(中甸)。隨即包租一輛麵包車前往德欽飛來寺。尼西中餐。
晚7時許抵飛來寺。宿梅里客棧。客棧晚餐。

Day 2 飛來寺——永久村
德欽縣城採購物資。下午2點半離開飛來寺前往羊咱橋,轉車到達永久村。宿馬幫阿秀家。

Day 3 永久村——永是通
8:00,徒步開始,走阿色大道,沿永支河右側行走。翻越海撥3150米的朵拉埡口,難度不大。中餐在一個小埡口,宿營地在永是通。

Day 4 永是通——咱俗通
需要翻越多可拉卡山口,4500米。過了多可拉卡山口就到了西藏境內。一般能過得了這個山口的,走完全程問題不大。從永是通到多可拉卡山腳,需要沿溪步行40分鐘,當看到遍地的經幡的時候,意味著要衝擊多可拉卡山口。上山全是巨大的“之”字路,好在在原始森林中走,危險係數不太高。在翻越埡口時,需要多停少息,調整呼吸。體力稍弱者可申請騎馬。
過了埡口即是70度的急下坡,且沒有樹木,路上碎石多,需要倍加小心。

Day 5 咱俗通——曲那通
這一天上午基本是沿著舍曲河右側走。從紮俗桶到羅細亞山拐口這一段叫章切路,從河邊的爛泥路(時不時有山溪漫過,切斷道路)一直走到半山腰的羊腸小徑,路途遙遙,綿綿無盡。
海拔2900多米的盧阿森拉是今天的轉山路上的一個重要地點,這裡極富有宗教意義。藏民們認為人死後靈魂必須經過此地,所以轉山經過這裡的藏民都會留下一點他們隨身攜帶的東西。於是,他們在這裡留下了許多食物、生活用品及首飾,以便來生取用。
過了盧阿森拉會跨過曲那河,曲那河上有一座橋。

Day 6 曲那通——曲珠
從曲那塘到阿丙村要翻過3728米的那通拉山埡口,近1200米相對高差,全是上坡路,非常吃力。但風光絢麗,高寒地帶樹衣苔蘚比比皆是,樹掛如滿天飛絮。快接近埡口時要經過一個村落,名叫麥波,是一個松茸採集基地,海拔3530米。
阿丙村有公路與外界相連,通往波密和拉薩。外轉經者,一般包車至察瓦龍甚至龍鋪。我們因為想著要洗溫泉,只到了曲珠。其實那溫泉壓根就是聊勝於無。

Day 7 曲珠——格布
包車到龍鋪。翻過堂堆拉卡埡口就是紮古牧場。從紮古牧場到拉達村需要走遙遙無盡的碎石路。拉達村路格布至少還要徒步一小時。過了玉曲河的鐵索橋,格布就不遠了。

Day 8 格布——來得橋
出格布村,迎面就是高山。從格布到達古拉有近1800米的相對高差,第一個坡頭在2820米處,再走約10分鐘,海拔2915米處,有一分岔道,向左是到西藏左貢壁土的線路,向右往上走才是上達古拉的線路。
要翻過兩個埡口,除了達古拉,還有哥雜拉,海拔分別是4100米和4300米。
翻過哥雜拉埡口後是永無休止的下山路,有近4個小時是在不停地下山。來得橋是一個鋼結構拼接橋,過了這橋,就是營地。

Day 9 來得橋——紮西牧場
轉山中最為艱難的一天,上升500米到來得村,梅求補功中餐。再衝擊4800米的說拉埡口。說拉埡口常有暴風雪。下埡口後進入雲南境內。可看到水流,進入紮西牧場。

Day 10 紮西牧場——梅里水
5個小時的下山路,要經過21座小木橋,反復跨越夏曲河21次。在看到瀾滄江後,梅里水到了,全部行程結束。

梅里雪山內轉經路線

第一天:曲登閣白轉經塔——飛來寺——明珠拉卡——巴久寺——永宗村(約8-9小時)

第二天:尼農——多頂格牧場——措達湖——雨崩下村(約12小時)

第三天:雨崩下村——神瀑——雨崩上村(約7小時)

第四天:雨崩上村——乃欽拉措(冰湖)——那宗拉埡口——西當溫泉(約11小時)

第五天:西當溫泉——明永冰川——規緬太子廟——規堆蓮花寺(約8小時)

在內轉經線路上,有三十多處信徒必須膜拜的神跡,其中主要聖地如下:

1、曲登閣白轉經塔:
這是朝聖卡瓦格博的第一站,位於德欽縣南5公里處,全名“曲登西格讓降”,意為“天然水晶塔”。藏族有一句頌詞說:“聖地卡瓦格博前,擺有三張如意碟,金盤擺在曲登閣,其上天然水晶塔,誰人能拜水晶塔,增長壽命福運來”。

2、飛來寺:
藏語為“傑吾朗卡紮西”,意為“虛空吉祥”。從曲登閣水晶塔向西南沿山路可以走到飛來寺。六百多年前,南卡曲傑嘉措活佛在四川甯瑪派噶妥寺學成後,在卡瓦格博地方宏法利眾,並修建這座寺廟,所以飛來寺又叫做“卡瓦格博南卡嘉措”。傳說飛來寺建寺的木料都是南卡曲傑嘉措活佛運用法力從尼農、距達等村子淩空運來的,所以才叫“飛來寺”。

3、明珠拉卡:
從飛來寺沿著公路前行1公里,即到達“明珠拉卡”,也就是現在飛來寺村觀景台的所在地。這裡是向卡瓦格博敬香的地方,“明珠拉卡”的意思是“北斗星升起的山口。走內轉經線的信徒們會在這裡向卡瓦格博敬上一紮扁柏香,繞大白塔按順時針方向轉三圈。

4、巴久寺:
即巴久帕姆乃,座落在明珠拉卡的腳下對面,瀾滄江的西岸。從明珠拉卡的第一座佛塔下,有小路可到達江邊的巴久寺。這裡是金剛亥母的聖地,是開啟卡瓦格博聖地內勝樂宮殿大門鑰匙所在之地。在這裡,有盧遮那修行洞、中陰道、卡瓦格博大門鑰匙等14處神跡。

5、寒冰地獄橋:
在雨崩上、下村之間。過此橋時,要唱誦蓮花生大師的心咒:”、“嗡啊哄,門咱古日班瑪斯得哄”,一心發願,就能化解來生轉世到寒冰地獄之苦。橋東的岩石是死主閻羅法王身像,橋西的小泉水是噶瑪巴加持過的聖水。

6、生死界坡:
過寒冰地獄橋到西岸的上坡叫生死界坡,在這裡,跟隨轉山的死去親人的魂靈都會得到解脫,找到光明的往生之路。

7、巴多稱朗(中陰道):
是人們死亡來臨時,無論富貴高低的必經之地。能順利通過的,表明能順利通過死後的恐怖,順利走向佛國淨土;進退兩難者,說明壽命或福報將盡。

8、斯那巴些(雨崩神瀑):
第一條瀑布是福運瀑布,是佛母益西措加與千佛共同加持過的寶瓶聖水,能使有罪者消罪,無罪者得到成就,無福者生福,有福者增福。有重大罪孽者,神瀑將飄忽東西或隱失空中,此人將沐浴不到佛的灌頂之水。

第二條瀑布是斯那巴些右側的小水簾,是無量壽佛的長壽灌頂聖水,凡能朝拜者,生命中的障礙都將消除,如果發願去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會在朝拜者臨終時前去接引。

第三條瀑布在前兩條中間,是金剛亥母的三角發源宮,沐此水可洗淨一切孽障。

9、笑農(一千萬兵馬集合地):
每到藏曆羊年,卡瓦格博神手下五部神在此集合閱兵之地,即後來的中日友好登山隊大本營所在。

10、乃欽拉措(冰湖):
這是卡瓦格博神的生命之湖,到此不能高聲喧嘩,可在湖邊撿塊小石頭做護身安宅之用。

11、規頃太子廟:
位於明永冰川,是噶瑪巴西活佛創建的一座寺廟,主要供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寺內也供奉蓮花生大師和觀世音菩薩。

12、規堆蓮花寺:
位於明永冰川頂部,傳說是按蓮花生大師所指,由松繞大喇嘛所建,是卡瓦格博18座最有加持力的聖地之一。

1991年卡瓦格博峰山難

1991年發生的中日聯合登山隊卡瓦格博峰山難是迄今為止發生的世界第二大山難,共有中方6人,日方11人在此次山難中遇難。

緣起

1987年,日本向中國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提交了攀登卡瓦格博的申請。當年8月,中日聯合登山隊進入神山腳下。這支登山隊主體為日本京都大學登山隊,隊長為日本著名氣象專家井上治郎教授,副隊長是中國登山家宋志義。1987年-1990年登山隊花兩年時間對卡瓦格博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地質學、動植物學以及氣象學的考察。

登山隊的活動在當地引起巨大爭議——由於卡瓦格博在習俗上和宗教上的神聖地位,當地居民激烈反對任何攀登行動。中日雙方作出多方努力後,仍未能平息爭議,當地居民由歡迎登山隊到來轉為敵視和阻撓登山行動。幾經協商,在一片爭議中,中國國務院批准了登山計劃。

1990年冬,中日聯合登山行動正式開始。11月10日,日本隊員從神戶出發;11月27日,中日隊員會合;12月初,攀登行動正式開始。

第一次衝頂

12月,中日聯合登山隊順利建立了一、二和四號營地(C1,C2,C4),但在建立三號營地(C3)的選址問題上,中日雙方發生分歧。中方主張,營地應該建立在遠離山脊的地方,以避開雪崩區;日方認為,為了登頂節省體力,三號營地應該盡可能接近山脊中部的四號營地。

隊長井上治郎派隊員米穀上山做最終裁判,但米穀上山時遇大霧,未能進行觀察。最後,井上隊長決定採取折衷方案,三號營地選擇在中方意見和日方意見的中間位置。這個營址選擇也在後來的事故調查中引發很大爭議。12月20日,中方隊員段建新在二號營地(C2)觀測到發生在三號營地附近的一次中型雪崩,該次雪崩幾乎危及到三號營地。

1990年12月28日上午11時30分,突擊隊5名隊員接近主峰背後的山脊,到達6,200米的高度。當突擊隊到達6,470米的高度時,山頂天氣突變,暴風雪令衝頂行動受阻。下午4點,井上隊長命令放棄行動,但因風雪過大,突擊隊無法撤回三號營地。晚上10點15分,暴風雪停止,11點13分,突擊隊順利撤回三號營地。


根據第一次衝頂的經驗和實地觀測,登山隊判斷再次衝頂已經沒有大的困難,登山隊全體17名隊員(中國6名,日本11名)在C3待機。

當地居民聽說登山隊的行動後,有人表示如果登山隊登頂成功,將放棄對卡瓦格博的敬仰。

山難發生

根據第一次衝頂經驗,登山隊計劃1991年1月1日登頂。但山頂從12月29日開始發生暴雪,登山隊行動受阻,大本營和登山隊所在三號營地的聯絡也只能通過對講機進行。

1月3日晚10點30分,大本營與三號營地之間進行了最後一次通話,山上隊員表示積雪已經超過160cm。1月4日晨7點半,大本營未能與三號營地取得聯繫,10點,大本營向位於昆明的登山指揮部進行了報告。

救援

1月4日,暴風雪停止,搜救行動開始。由於沒有事發地德欽縣的地質、氣象資料和加油點,成都軍區的直升機無法展開搜救,最有希望的空中救援擱淺,而全部為後勤人員的登山大本營也無力進入山上營地。

1月9日、16日、20日,中國登山協會、西藏登山協會和日本救援隊分別趕到,但搜救時機已經失去。救援人員到達時,暴風雪再次發生,兩支救援隊嘗試多條路線上山均告失敗,僅有西藏登山隊成功到達一號營地。1月21日,指揮部宣告中日聯合登山隊17名隊員失蹤,22日,救援隊放棄搜索撤離。

事故調查

1991年1月9日,中國空軍一架偵察機乘雲層散開的瞬間,在高空飛了幾個來回,從拍攝回的照片判斷,三號營地所在位置有30萬噸以上的雲團樣物體堆積,判斷是雪崩。

發現遺物

1998年7月18日,當地居民於海拔3,800米的夏季牧場放牧時,在明永冰川中發現了大量散落的登山遺棄物,經調查證實為中日聯合登山隊隊員的遺骸和遺物。1999年,明永冰川中再次發現登山隊遺物。遺物的發現證實了登山隊遭遇雪崩而遇難的判斷。

遇難隊員名單

日本隊員:井上治郎(日方隊長)、佐佐木哲男、清水永信、近滕裕史、米穀佳晃、宗森行生、船原尚武、廣瀨、兒玉裕介、筮倉俊一、工藤俊二

中國隊員:宋誌義(中方隊長)、孫維琦、李之雲、王建華、林文生、斯那次里(藏族,高山協作)

梅里雪山攀登歷史

  • 1902年,英國登山隊,首登梅里主峰卡瓦格博失敗
  • 1987年8-9月,日本上越山嶽會,因連續遭遇雪崩放棄攀登。攀登路線:明永冰川路線,攀登高度:5100米
  • 1988年,美國克倫奇登山隊,攀登路線:明永冰川路線,攀登高度:4350米
  • 1989年9月-11月,中日梅里雪山聯合偵察隊,攀登路線:雨崩方向,攀登高度:5500米
  • 1990年11月-91年1月,中日梅里雪山聯合登山隊(第二次攀登),發生山難,全體隊員遇難。攀登路線:雨崩方向,攀登高度:6470米(12月28日)
  • 1991年1月6日-20日,梅里雪山山難搜索隊,中國登山協會4人1月9日到達大本營,西藏登山協會6人1月16日到達大本營,日本救援隊1月20日到達大本營,因積雪過深,雪崩頻繁,1月21日終止搜索撤營,攀登高度:5300米C2營地
  • 1991年4月15-6月6日,中日梅里雪山聯合搜索隊(日方12人,中方5人),因連續降雪,雪崩頻繁,被迫終止搜索。攀登路線:雨崩方向,攀登高度:4500米
  • 1996年10月-12月,中日梅里雪山聯合登山隊(第三次攀登),因氣象原因,隊伍被迫下撤,登頂再次失敗,12月8日撤營。攀登路線:雨崩方向,攀登高度:5300米
  • 自1987年以來,國際上共有9次攀登梅里雪山的嘗試。其中:中日聯合攀登有4次,日本單獨攀登1次,美國隊攀登過4次(1988/1989/1992/1993)。自1996年後,登山活動暫時停止。
  • 2000年,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和迪慶州當地政府組織了一次國際會議,討論了當地環境和文化保護的問題,與會代表簽署了禁止在卡瓦格博進行登山活動的呼籲書,呼籲政府立法保護神山。2001年,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正式立法,不再允許在卡瓦格博進行登山活動。至今,卡瓦格博所有重要山峰均沒有登頂成功的記錄。

梅里雪山主要山峰

其主要山峰有以下幾座:

  • 卡瓦格博(太子峰,6,740m)
  • 緬茨姆(神女峰,6,054m)
  • 加瓦仁安(五方佛峰或五佛冠峰,5,470.5m)
  • 布迥松階吾學(小兒峰)
  • 洛拉爭歸貢布(說拉贊歸面布或柏樹山紅臉兇神峰,5,229m,為地理意義上的梅里山脈主峰)
  • 巴烏八蒙(英雄女兒峰,6,000m)
  • 帕巴尼頂九焯(帕巴乃丁吉峰或十六尊者峰,5,880m)
  • 瑪兵扎拉旺堆(馬兵扎堆五學或無敵降魔戰神峰,6,365m)
  • 奶日頂卡(聖山頂峰,6,379m)
  • 粗歸臘卡(5,993m)
  • 扎拉雀尼(5,640m,為白芒雪山、亦作白馬雪山主峰)

卡瓦格博

卡瓦格博自古以來受藏民崇拜。在藏民的心中,卡瓦格博是他們保護神的居住地。當地人認為:人類一旦登上峰頂,神便會離開他們而去。缺少了神的佑護,災難將會降臨。

松贊干布時期,相傳卡瓦格博曾是當地一座無惡不作的妖山,密宗祖師蓮花生大師歷經八大劫難,驅除各般苦痛,最終收服了卡瓦格博山神。從此受居士戒,改邪歸正,皈依佛門,做了千佛之子格薩爾麾下一員剽悍的神將,也成為了千佛之子嶺尕制敵寶珠雄獅大王格薩爾的守護神,稱為勝樂寶輪聖山極樂世界的象徵,多、康、嶺(青海甘肅西藏藏區)眾生繞匝朝拜的勝地。

卡瓦格博雄居八大神山之首,統領另七大神山,225中神山以及各小山神,維護自然的和諧與寧靜。藏族認為,每一座高山的山神統領一方自然,而卡瓦格博則統領整個自然界之所有。在卡瓦格博山下,你不能談論一切細微之處的美麗,因為對任何出自自然的微瑕之美的言語稱讚都僅僅讚美了卡瓦格博山神統領的整個自然界的極其微小的一部分,而這些都是對卡瓦格博山神的不敬,也是對廣博而和諧的自然的不敬。

藏區流傳的指南經引人入佛境:「……卡瓦格博外形如八座佛光赫弈的佛塔,內似千佛簇擁集會誦經……。具佛緣的千佛聚於頂上,成千上萬個勇猛空行盤旋於四方。這神奇而令人嚮往的吉祥聖地,有緣人拜祭時,會出現無限奇蹟。帶罪身朝拜,則殊難酬己願……。」 在指南經中,對外轉路線沿途所有景物,皆依佛教的內容作指引和解說,因此,所有景物都成了佛的印跡靈物。據佛教之說法,佛性的有緣之人都可在轉經時得如意妙果,護佑今生來世。轉經路上可見諸多瑪尼堆群,刻寫堆集了朝拜者的朝佛心愿。

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屬於橫斷山脈,位於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和西藏的察隅縣交界處,距離昆明849公里。梅里雪山屬於怒山山脈中段,處於世界聞名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併流」地區。梅里雪山北與西藏阿冬格尼山,南與碧羅雪山相連接,相傳共有山峰有13座,稱為太子十三峰。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位於東經98.6°,北緯28.4°,海拔6740米,是雲南海拔最高的山峰。

在藏文經卷中,梅里雪山的13座高峰,均被奉為「修行於太子宮殿的神仙」,特別是主峰卡瓦格博,被一些人尊奉為「藏地八大神山之首」。

名稱由來

梅里雪山在當地藏族人中被稱為太子雪山或者卡瓦格博,在藏語言習慣中卡瓦格博是主峰卡瓦格博峰、卡瓦格博山神及整座太子雪山山脈三位一體的稱呼。

在外界,1908年法國人馬傑爾·戴維斯在《雲南》一書中首次使用「梅里雪山」的稱呼,但這並不是指卡瓦格博雪山(太子雪山)。在當地,梅里雪山指的是卡瓦格博北面的一座小山脈,山腳有一個稱為梅麗水(或梅里石)的小村莊,其主峰為海拔5229米的說拉曾歸面布。

太子雪山被誤為梅里雪山是源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中國大地測量。當時,一支解放軍測繪隊因與當地人交流不暢,將太子雪山誤作梅里雪山並將其標註到地圖上。這一錯誤名稱一直延續至今,並被外界所熟知,其原名卡瓦格博反而不名了。

北疆行程一定要去---巴音布鲁克草原

巴音布魯克草原,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西北、天山山脈中部的山間盆地中,四周為雪山環抱,海拔約2500米,面積23835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草原,僅次於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

巴音布魯克(古稱尤魯都斯或珠勒都斯)草原,突厥語為“星星平原”之意,蒙語是“永不枯竭的甘泉”的意思。 巴音布魯克草原既是中國第二大草原,也是中國最大的高山草原。草原地勢平坦,水草豐盛,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新疆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那裡不但有雪山環抱下的世外桃源,有“九曲十八彎”的開都河,更有優雅迷人的天鵝湖。

巴音布魯克草原 距庫爾勒市363公里,由大、小珠勒圖斯兩個高位山間盆地和山區丘陵草場組成,草原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36公里,總面積23835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場面積2051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500米至2500米之間,四周山體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巴音布魯克草原為典型的高寒草原草場、高寒草甸草場、高寒沼澤草場和山地草甸草場。廣袤的草原宛如巨大的綠色地毯,將整個大地覆蓋。

北疆哈薩克族牧民轉場習俗

2008年9月北疆白哈巴哈薩克族牧民正忙著趕牲口回冬窩子---2008年最後一次轉場,北疆漫長的冬天即將到臨.
   轉場,對哈薩克牧民來說,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事。哈薩克牧場有春秋牧場、冬牧場和夏牧場三種,分別設置在天山北坡、向北經準噶爾盆地、直到阿爾泰山的廣袤山地草原和戈壁草灘地區。根據季節變化,哈薩克牧民一般以阿吾勒為單位,每年進行四次大的轉場,而在各季根據牧業生產需要小規模的搬遷則更頻繁。牧場的遷移和牧業生產的安排相呼應。

春秋牧場一般位於淺山、荒漠和半荒漠地區。春有雨水,秋有泉水供人畜飲用。除便於放牧,對春季接羔育幼,秋季牲畜配種,以及剪毛等牧業活動都很有利。冬牧場一般位於山澗溝穀、河灣、沙丘可避風雪地帶,氣候較為暖和,以保證牲畜安全越冬。夏牧場則位於涼爽濕潤的山地。雨水充沛,牧草豐盛,有利於牲畜育肥。牧民可利用夏季美好的時光制氈、加工乳製品、舉辦婚禮、慶典和集會,大自然賜予哈薩克牧民獨有的生活情趣。

人們無不為之慨然:世上走路最多的是哈薩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薩克人,哈薩克人的歷史在遷徙中譜寫,哈薩克人的家在飄遊中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