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發生的中日聯合登山隊卡瓦格博峰山難是迄今為止發生的世界第二大山難,共有中方6人,日方11人在此次山難中遇難。
緣起
1987年,日本向中國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提交了攀登卡瓦格博的申請。當年8月,中日聯合登山隊進入神山腳下。這支登山隊主體為日本京都大學登山隊,隊長為日本著名氣象專家井上治郎教授,副隊長是中國登山家宋志義。1987年-1990年登山隊花兩年時間對卡瓦格博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地質學、動植物學以及氣象學的考察。
登山隊的活動在當地引起巨大爭議——由於卡瓦格博在習俗上和宗教上的神聖地位,當地居民激烈反對任何攀登行動。中日雙方作出多方努力後,仍未能平息爭議,當地居民由歡迎登山隊到來轉為敵視和阻撓登山行動。幾經協商,在一片爭議中,中國國務院批准了登山計劃。
1990年冬,中日聯合登山行動正式開始。11月10日,日本隊員從神戶出發;11月27日,中日隊員會合;12月初,攀登行動正式開始。
第一次衝頂
12月,中日聯合登山隊順利建立了一、二和四號營地(C1,C2,C4),但在建立三號營地(C3)的選址問題上,中日雙方發生分歧。中方主張,營地應該建立在遠離山脊的地方,以避開雪崩區;日方認為,為了登頂節省體力,三號營地應該盡可能接近山脊中部的四號營地。
隊長井上治郎派隊員米穀上山做最終裁判,但米穀上山時遇大霧,未能進行觀察。最後,井上隊長決定採取折衷方案,三號營地選擇在中方意見和日方意見的中間位置。這個營址選擇也在後來的事故調查中引發很大爭議。12月20日,中方隊員段建新在二號營地(C2)觀測到發生在三號營地附近的一次中型雪崩,該次雪崩幾乎危及到三號營地。
1990年12月28日上午11時30分,突擊隊5名隊員接近主峰背後的山脊,到達6,200米的高度。當突擊隊到達6,470米的高度時,山頂天氣突變,暴風雪令衝頂行動受阻。下午4點,井上隊長命令放棄行動,但因風雪過大,突擊隊無法撤回三號營地。晚上10點15分,暴風雪停止,11點13分,突擊隊順利撤回三號營地。
根據第一次衝頂的經驗和實地觀測,登山隊判斷再次衝頂已經沒有大的困難,登山隊全體17名隊員(中國6名,日本11名)在C3待機。
當地居民聽說登山隊的行動後,有人表示如果登山隊登頂成功,將放棄對卡瓦格博的敬仰。
山難發生
根據第一次衝頂經驗,登山隊計劃1991年1月1日登頂。但山頂從12月29日開始發生暴雪,登山隊行動受阻,大本營和登山隊所在三號營地的聯絡也只能通過對講機進行。
1月3日晚10點30分,大本營與三號營地之間進行了最後一次通話,山上隊員表示積雪已經超過160cm。1月4日晨7點半,大本營未能與三號營地取得聯繫,10點,大本營向位於昆明的登山指揮部進行了報告。
救援
1月4日,暴風雪停止,搜救行動開始。由於沒有事發地德欽縣的地質、氣象資料和加油點,成都軍區的直升機無法展開搜救,最有希望的空中救援擱淺,而全部為後勤人員的登山大本營也無力進入山上營地。
1月9日、16日、20日,中國登山協會、西藏登山協會和日本救援隊分別趕到,但搜救時機已經失去。救援人員到達時,暴風雪再次發生,兩支救援隊嘗試多條路線上山均告失敗,僅有西藏登山隊成功到達一號營地。1月21日,指揮部宣告中日聯合登山隊17名隊員失蹤,22日,救援隊放棄搜索撤離。
事故調查
1991年1月9日,中國空軍一架偵察機乘雲層散開的瞬間,在高空飛了幾個來回,從拍攝回的照片判斷,三號營地所在位置有30萬噸以上的雲團樣物體堆積,判斷是雪崩。
發現遺物
1998年7月18日,當地居民於海拔3,800米的夏季牧場放牧時,在明永冰川中發現了大量散落的登山遺棄物,經調查證實為中日聯合登山隊隊員的遺骸和遺物。1999年,明永冰川中再次發現登山隊遺物。遺物的發現證實了登山隊遭遇雪崩而遇難的判斷。
遇難隊員名單
日本隊員:井上治郎(日方隊長)、佐佐木哲男、清水永信、近滕裕史、米穀佳晃、宗森行生、船原尚武、廣瀨、兒玉裕介、筮倉俊一、工藤俊二
中國隊員:宋誌義(中方隊長)、孫維琦、李之雲、王建華、林文生、斯那次里(藏族,高山協作)